联系人:梁经理
手机:18986699908
电话:023-68172039
传真:
邮箱:cqshouxin@163.com
地址: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向家塆

探索走出农村产业脱贫新路子
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17/11/14 9:21:58 阅读:次 【字体:

  初冬时节,走在韦营乡的田间地头,随处可见正为明年大规模种植大蒜覆膜保墒的乡村干部和农户。轰隆隆驶过的覆膜机和三五成群的吆喝声,伴随着他们信心百倍的干劲和幸福满溢的笑脸,奏响了韦营乡产业脱贫促发展的新号角。

  “我们这里全是干旱山地,之前种植玉米和洋芋收入总是不稳定。今年在乡上和村上的号召下,家里试种了1亩大蒜,政府还给我们提供了黑农膜、复合肥和覆膜机,仅一亩的产量就有1000斤,纯收入有2000余元,感谢政府给我们谋出路,让我们对增收致富很有信心。”正在地头帮助邻居铺塑料地膜的韦家营村村民韦永方乐呵呵地说。

  做得风生水起的肉羊产业

  韦永红是村里的劳动能手,家里种植了8亩百合,10亩马铃薯、5亩玉米,试种了1亩大蒜,还养着3头肉猪。“前几年我一直在地里套种大蒜,发现我们这里的土质和气候很适合种植大蒜,产出的大蒜个头很大,品质很好,产量也很高。主要是供自家和亲戚朋友食用,他们都说我们山窝窝里种出的大蒜比市场上的品质好多了。”韦永红告诉记者,今年家里的收入最少也有数万元,待明年扩大大蒜的种植面积,后年10亩百合收获后,家里的收入会越来越好,他们的目标是早日实现奔小康。

  正在用地膜机覆膜的农户

  在田间指导农户种植大蒜的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韦如库介绍说,韦家营村有耕地4750亩,均为山旱地。村“两委”以“15355”发展思路和“53269”产业发展计划为指导,动员180户农户明年种植220亩大蒜,并流转集体土地100亩。他说,集体流转种植的大蒜可带动部分留守劳动力就地打工增加收入。预计2018年仅种植大蒜的纯收入可达60万元,将带动当地群众,吸引更多外出务工者归乡就地就业致富。同时,将依托村属公司(甘肃聚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),发展壮大羊场和驴场养殖产业,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利用互助资金,带动入股农户每年分红1000元,壮大村集体收入可达10多万元。

  如火如荼的肉驴产业

  据悉,为了夯实群众脱贫产业基础,韦营乡党委、政府通过走访群众、召开商讨会等,以“行业部门补贴一点、村集体贷一些、农户自筹一些”的方式大力实施产业脱贫,即:每卷地膜县农林局补贴90元,农户自筹50元;每袋化肥县农林局补贴25元,农户自筹120元;籽种村集体贷款购买,农户在领取时交一半,收获时再交另一半,2018年计划在全乡引导种植大蒜2000余亩,其中:村集体1200余亩,农户800余亩。截止日前,共发放大蒜种植黑农膜18吨,复合肥1548袋,购进覆膜机14台,组织乡村干部到张掖市民乐县、青海省乐都县雨润镇和高店镇学习大蒜种植技术,举办大蒜种植技术集中培训2期,累计培训210余人,为明春大蒜种植奠定了基础。

  看着丰收难掩喜悦的农户

  韦营乡党委书记石维向介绍说,近年来,全乡在脱贫攻坚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生态建设(扶贫)、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群众也得到了实惠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为我们促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拓宽增收渠道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。他表示全乡干部群众有信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2018年脱贫验收,切切实实为群众谋发展,谋实惠、谋幸福。(岳程)

  为脱贫攻坚和壮大集体经济提供路径支撑

  ——渑池县张村镇发展中药材产业纪实

  眼下,走进渑池县张村镇,只见田野里人头攒动,耕地、起垄、覆膜、栽植……几千名干部群众忙碌在田间地头。这是记者日前近距离感受到的该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热情。

  谈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初衷,张村镇党委书记陈丛勤铿锵有力地说:“为了推动转型发展,助力脱贫攻坚,带动群众致富,壮大集体经济,打造全国中药材产业特色小镇。”

  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激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

  张村镇地处渑池县城西部,辖13个行政村,面积52平方公里,人口2万余人,西部山区有煤、铝矾土等,矿产资源十分丰富。然而,由于这些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粗放发展,单纯依赖资源的负效应逐步显现,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局。东部土地基本平整、土层深厚,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,但由于传统的小农意识禁锢着人们思想,仅靠种几亩粮食维持生计,成了制约张村镇经济发展的“瓶颈”。

  采访中,陈丛勤告诉记者,2013年他被调到张村镇工作后,在多次的基层调研走访中发现: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,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、不会发展、不敢发展,长此以往,在群众中没有威信,说话不灵,导致各项工作滞后,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建设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项事业发展。

 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?张村人在探索思考之余,达成了共识:只有走转型发展的路子,才能跳出资源困境拓空间,摆脱资源依赖育支柱;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才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。为此,张村镇对2017年的工作思路和生产要素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定位,决定在土地上“做文章”,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找方向。

  经过初步的考察和了解,中药材产业特别是丹参种植引起了该镇党政领导的关注。丹参投入少,管理相对粗放,市场需求旺盛,收益可观。该县陈村乡的渑池博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、天池镇的河南天沣药业公司在近几年的丹参种植实践中,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,每亩丹参可收获干货400公斤,按每公斤20元的市场价算,亩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。

  于是,该镇领导带领村组干部到陈村乡、天池镇,以及远赴山东的莒县、临沂、潍坊和安徽亳州,看市场、取真经,最后确立了大面积种植有特色、有市场且产销对接的丹参、黄芩、芍药等中药材发展思路。

  产业找准了,如何实施?该镇党政班子找准问题,研究思路,创新举措,作出一个重大决定:要求每村成立一个股权完全属于村集体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,集中连片种植丹参100亩以上,带动农户种植400亩以上。对村集体建立的种植示范园实施包技术指导、包产品收购和扶持生产环节的“两包一扶”激励政策,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,从土地租赁到产品收获的各个环节产生的费用全部由镇政府承担(预计在2000元/亩—2500元/亩),收益归村集体所有,变“政府输血”为“自主造血”,在其收获发展的“第一桶金”后,再将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滚动发展实现公共积累。如每村种植100亩丹参,按每亩纯收入3000元计算,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,从而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“破零”的共赢。

  创新方式方法,政策激励推动产业发展

  “今年,全镇丹参种植面积5000亩。”这是全镇干部烂熟于心的一个数据,也是让大家感到头疼和压力的数据。

  按照张村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划,2017年,该镇将通过村合作社、村集体建设丹参种植示范园带动大户和群众种植丹参5000亩;2018年建成千亩育苗基地,全镇种植丹参1万亩,建成丹参初加工项目,拉长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;2020年通过全国中药材特色小镇审批,实现产值超亿元,形成成熟产业体系。

  如此大面积的种植,土地从哪里来?对此,该镇创新土地流转方式,在尊重农户意愿、不改变土地承包性质的前提下,鼓励村集体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。

  为了加强领导,张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、镇长分别担任组长、第一副组长的中药材发展领导小组,并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,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。

  该镇还结合实际,出台奖惩政策,除对村集体采取以奖代补的奖励措施外,对种植丹参面积超过100亩的种植大户,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奖励;种植面积超过200亩的奖励2万元;种植面积超过500亩的奖励5万元;对分散种植的农户,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,由所在村合作社与其签订保底收购合同;对贫困户除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外,免费提供种苗、化肥、地膜和技术指导,签订保底收购合同。除此以外,该镇要求各村针对个别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代种托管的方式,带动他们脱贫致富。

  与此同时,该镇还邀请安徽亳州71岁的中药材种植专家刘传义担任技术顾问,全程负责全镇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。

  在此基础上,该镇还与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,与广东白云山、河北神威、河南广宇博科等大型医药企业、全国大型中药材市场进行销售挂钩,解决产品技术、销售问题。据此,该镇与村合作社、大户和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,让群众吃上了“定心丸”。

  由于丹参不能重茬种植,为了让群众年年有收益,该镇及早谋划,积极与中国中药材市场观测机构取得联系,关注市场动向,做好市场预测,及时调整品种结构,助推全镇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。

  田间地头,干部扑下身子干

  从2017年5月筹划,6月、7月育苗,8月、9月动员、整地,10月移栽,6个多月里,张村镇党委、镇政府将压力变动力,把任务当目标,加强领导,攻坚克难,抓面积落实,抓规范技术,抓目标督查,抓干部考核,带领全镇干部拿出“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去,竭尽全力动员种下去”的狠劲和决心,想尽一切可用办法,破解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、产业发展矛盾等难题,强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。镇、村两级干部放弃双休、节假日休息机会,搬到一线,走进田间地头,特别是国庆长假的8天假期里,该镇机关干部冒雨到农户家中做好形势政策宣传,做好群众思想工作,及时化解生产过程中的矛盾,全力服务生产。

  镇党委书记陈丛勤,党委副书记、镇长张争先多次组织召开会议,专题研究中药材产业问题,并下到村里,深入农户家中、田间地头,随时随地掌握种植动态。

  党委副书记王英杰作为镇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分管此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,每天穿着工作服奔忙在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舍,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,督进度、查质量,第一时间解决问题。

  镇药材办主任古小顺和爱人都是乡机关干部,两口子以镇为家,风里来、雨里去,天天奋战在生产第一线,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。

  杜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润水、曹窑村党支部书记曹金德尽管都已年近7旬,但几乎每天蹲在地里,指导群众种植。桑树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关军克服土地、劳动力不足的实际困难,积极协调土地,并积极帮助其他种植户协调解决生产困难。在他的带动下,该村圆满完成镇党委和镇政府下达的种植任务。

  截至目前,该镇己投资500万元,共落实丹参种植面积5216.7亩,其中集体连片种植2409亩、贫困户种植1107.7亩、普通农户种植1700亩,形成了漏泉、杜家2个千亩丹参种植大片,种植面积50亩的大户有18个,超过100亩的有10个,超过200亩的5个,杜家、桑树坪2个村集体连片种植分别达到219亩、277亩。另外,镇聘技术顾问刘传义一人就种了340亩丹参,成了该镇推广种植丹参最具说服力的“活教材”。

  好风凭聚力,扬帆正当时。张村镇中药材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,相信该镇药材产业化发展的“星星之火”在不久的将来会呈“燎原之势”。下一步,该镇将着手谋划丹参切片、中药材饮品加工等初加工项目,招商建设丹参深加工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中心,形成“一镇一品”及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,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造“全国中药材产业特色小镇”夯实坚实基础,为渑池县建成“现代农业示范县”作出积极贡献。

关键字:重庆木工机械
  • 联系人:梁经理
  • 手机:18986699908
  • 电话:023-68172039
  • 地址: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向家塆
Copyright © 2017-2021 重庆开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渝ICP备11002499号-4